紅餐網
2025-09-23
最近一個朋友問我對戰略怎么看,我拿諸葛亮的《隆中對》舉例,說諸葛亮就是三國演義里的戰略設計大師。這兩天,我突發奇想,《隆中對》里的戰略思維,如果用到餐飲行業,又會是什么結果呢?
前面四十多年,國內的餐飲行業,完整地經歷了三大階段的發展,現在正進入第四個階段,當下餐飲所面臨的艱難,其實也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。今天,我們嘗試換個視角來審視當下中國超5萬億的餐飲市場,會發現一個“三分天下”的格局雛形,正在慢慢形成。
以連鎖化為主導的剛需快餐如同“曹魏”,憑借規模優勢占據市場根基;以場景創新為核心的社交餐飲恰似“東吳”,依托靈活應變掌控主流消費;而承載文化記憶的餐飲老店則如“蜀漢”,依靠情感認同堅守細分領地。
這一格局的形成并非偶然,而是四十年來行業發展的必然結果,更是消費升級與產業變革共同作用下的戰略平衡。
中國餐飲的"群雄逐鹿" 時代始于改革開放初期,前面這四十多年一共經歷了三個大的時代。
第一個時代是從1981年至2000年,餐飲市場以個體小館和國營食堂為主,如同漢末群雄并起,缺乏明確的戰略分化。
此時的市場競爭停留在最基礎的“供給競爭” 層面,只要能開出一家店,且能提供穩定口味和服務,商家即可立足于市場,如同公孫瓚、袁紹等地方勢力,只需要擁有幾百士兵就能占據一方,這時也尚未出現全國性的主導力量。
這一時期,剛需快餐主要表現為街頭巷尾的夫妻小店,社交餐飲幾乎還沒出現,僅僅體現為單位食堂的簡單社交,而餐飲老店則主要是計劃經濟遺留的國營餐館,三者之間界限模糊,尚未形成清晰的戰略定位。
第二個時代是從2001年至2010年,屬于市場化擴張期,如同三國雛形初現,各類連鎖品牌開始崛起。廚房管理能力和前廳接待能力方面的標準化復制,打破了地域壁壘,使得品牌獲得快速擴張的機會,恰似曹操"挾天子以令諸侯",快速收編各地城池。
以社交為特色的餐飲在這場消費升級浪潮中嶄露頭角,居民收入增加到有閑錢用于生存之外的消費,這時三朋四友“下館子”變成了常態,必然催生對餐飲消費的場景化需求,如同孫權家族雄踞江東,思想開明,用人唯賢,在區域市場建立起場景優勢。
而一批餐飲老店則在市場化沖擊下逐漸分化,有的快速沒落消亡,被淘汰出局,有的則如劉關張小團體一半般,在夾縫中尋找生存空間。
這一時期,餐飲市場首次出現明顯的品類分化,解決生存需求的快餐,解決社交需求的特色餐飲,解決情感依托的老店,彼此開始自動分類,但屬于被動適應市場的變化,而非主動求變,戰略邊界仍不清晰,多數餐廳在“大而全”的迷思中混戰。
第三個時代是從2011年至2020年,屬于移動互聯網時代,品類分化加劇,市場格局快速迭代,尤其是以美團、餓了么為代表的外賣平臺,以微博、抖音、小紅書為代表的社交平臺的先后涌現,重構了用戶的消費習慣和傳播渠道,如同赤壁之戰后,天下三分的態勢已經明朗。
剛需快餐憑借高頻剛需特性,率先進行標準化建設和數字化轉型。2024年,快餐的外賣業務占比已經高達36.3%,遠超其他品類,這也倒逼所有的快餐老板被動適應“數字化”,不然就沒生意可做。
社交餐飲則在場景體驗上獲得爆發式發展機會,火鍋、小龍蝦、烤魚、燒烤等品類獲得強勢發展機會,各方輪番上場充當主角和明星。借助移動互聯網包括微博、微信公眾號、大眾點評、抖音、小紅書的流量紅利,市場上不停涌現出代表性的社交餐飲品牌,這些其實都是移動互聯網紅利催生的特殊產物。
全國各地的餐飲老店則普遍陷入發展困境,處處顯示出對新環境和新局面的不適應,以及“挨一棒子前進一步”的尷尬現狀。有關調查顯示,仍然有40%的老店未開通外賣服務,超過65%的老店沒有社交平臺賬號,沒有搭建與新興用戶的互聯網溝通渠道,如同蜀漢在失去荊州后陷入戰略被動,狼狽求存!
截至2024年,中國餐飲連鎖化率已達23%,其中小吃快餐品類占連鎖門店總數的 48%,成為當之無愧的 “曹魏” 勢力。
第四個時期是從2021年至今,屬于存量競爭時代,餐飲行業長達十年的粗放式擴張結束,徹底進入精細化深耕的發展階段,“三分天下” 的格局也基本確立。
剛需快餐市場中,華萊士等品牌組成的“萬店俱樂部” 已形成規模霸權,即便局勢再混亂,也不影響他們在最基礎的生存解決方案上繼續“開疆拓土”;社交餐飲市場則陷入更嚴重的更替,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戲碼也更頻繁;餐飲老店的整體占比雖然下降至10%以內,但如同蜀漢“帝室之胄,信義著于四海”一般,在文化認同和精神價值的加持下,仍然維持著足以存活的利潤空間。
這種格局的形成,不是哪個機構和品牌有意為之的,而是市場規律、消費變遷和產業升級共同作用的結果,具有歷史必然性。作為餐飲從業者,尤其是當下正處于焦慮和迷惑的餐飲人,需要對此格局有清晰的認知。
剛需快餐應秉承 “曹魏之道”,核心在于規模化生存與微利經營的戰略堅守。
諸葛亮在《隆中對》中分析曹操“不可與爭鋒”,正是因其占據“天時”——標準化能力帶來的規模優勢。當前剛需快餐市場正印證這一邏輯:
西式快餐憑借高度標準化運營,2024年市場規模達2975億元,增速居小吃快餐各細分賽道之首。頭部連鎖品牌通過“集采”使食材成本比夫妻店低10%-15%,通過數字化管理提升了30%的人力效率,這種成本優勢使其能夠以“極致性價比”的發展策略,謀求快速擴張。
如同曹操推行的屯田制,連鎖快餐品牌構建的中央廚房體系實現了“兵馬未動,糧草先行” 的供應鏈優勢。三年前,華萊士一年凈增門店超過6000家,塔斯汀一年凈增門店接近3000家,這些品牌的快速擴張,印證了“微利經營” 戰略的正確性——放棄暴利思想,通過規模效應實現總利潤增長。
社交餐飲的“東吳之策”,核心在于場景創新與短線經營的靈活應變。
諸葛亮在《隆中對》中建議劉備“東和孫權”,正是看中江東集團“地利” 優勢與其靈活應變能力可以快速適應外界的多方變化。
社交餐飲的核心競爭力,在于對消費場景的精準把握以及對消費群體的快速適應。比如2012年以后,桌均消費人數從6~8人狂降到2~3人,是市場給出的最大改變信號,餐飲需要快速匹配這種消費人群的結構性變化,這就要求以社交為主的特色餐飲必須保持高頻創新和動態適應。
海底撈是主動適應消費場景變化的典型代表,他們在排隊區給客人做美甲,早上擺早餐鋪子,晚上派人到夜市擺地攤賣麻辣燙,其實就是快速匹配消費需求的場景變化,在主動地適應消費場景的變化,如同東吳水軍根據水文變化而不停地調整戰術。
經過十年多的爆發式增長,現在餐飲市場上社交餐飲門店數的總占比大概60%,但存在生命周期短、替代性強的顯著缺點,必須采用“短線經營” 策略——一旦擁有了爆發性發展機會,就必須抓住這個機會實現快速盈利,而非追求長期壁壘,不然就是南轅北轍——比做錯更可怕的是做反了。
餐飲老店的“蜀漢之路”,核心在于依托文化認同與用戶建立情感連接。
諸葛亮在《隆中對》中,為劉備規劃“西和諸戎,南撫夷越”的戰略,就是搶占 “人和”之利——通過文化認同與情感共鳴建立穩固根基。
餐飲老店的市場總占比雖然不足10%,卻承載著獨特的地域文化與集體記憶,如同蜀漢高舉“興復漢室”的旗幟,可形成難以替代的情感價值和文化認同,老店品牌的核心競爭力不在于規模和創新,而在于將歷史積淀轉化為可被當代用戶感知的消費價值。
老店需要通過深度挖掘各類細節以打造情感連接,需要通過老工藝數字化傳播重塑品牌形象,尤其是需要摒棄內部思維,重構“特點-賣點-亮點-爽點-爆點”的五維價值邏輯,最終實現適應性經營,而不是徹底掉頭地轉向經營——就好比諸葛亮“七擒孟獲” 般漸進式改變——既保留“老味道” 和“老品牌”等核心資產,同時又能引入外賣、短視頻等新的售賣渠道和傳播工具。
剛需快餐需要如曹魏般,打造“鐵軍”隊伍體系,構建東征西戰的強大戰斗力——梳理標準化的運營手冊、夯實強大的加盟管理能力和掌握供應鏈的絕對控制力。
社交餐飲需要如東吳般,打造“水師”隊伍體系,保持應對各種天氣的靈活性——快速迭代的產品研發、敏銳的捕捉用戶消費動向,保持市場洞察力和場景營造能力。
餐飲老店則需要如蜀漢般,打造“結義”隊伍體系,構建擁有超強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心團隊——打造技藝傳承機制、專注于文化梳理挖掘,與老客關系的維護體系。
組織能力上的這些差異,決定了剛需快餐,社交餐飲和餐飲老店之間,無法相互替代,只能在各自的戰略軌道上發展,最終形成“三分天下”的穩定格局。
餐飲三分天下的格局并非靜態割裂,而是如三國般相互制衡、動態調整的生態系統。諸葛亮在《隆中對》中預見的“天下有變,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、洛,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”,揭示了戰略格局的流動性。
當前剛需快餐的下沉趨勢(三線及以下城市門店占比持續提升)可能擠壓老店生存空間,如同曹魏對蜀漢的軍事壓力;社交餐飲的創新可能啟發老店進行場景改造,恰似孫劉聯盟時期的相互借鑒;而老店的文化資產也可能成為連鎖品牌的合作資源,如同西晉聯合東吳舊部滅蜀。
這種相互作用將推動格局持續優化,并一定程度上保持動態平衡,形成“規模出效率、創新有活力、傳承保根基”的行業生態。
剛需快餐要警惕“曹魏后期之弊”——規模化帶來的創新不足與官僚化。
歷史上曹魏因疆域過大導致管理僵化,最終被司馬氏取代,當前連鎖快餐品牌若過度追求規模而忽視產品創新,同樣可能重蹈覆轍。
數據顯示,501-1000 家規模區間的品牌門店數增長最快,達 93.6%,但這種高速擴張需匹配同等的產品能力和組織能力,未來十年,剛需快餐如果要實現50%連鎖化率的目標,不能再走傳統老路,而應學曹操“唯才是舉” ,在標準化的基礎上保留創新空間,避免陷入同質化競爭的泥潭。
社交餐飲要避免“東吳權臣之患”——過度依賴流量與資本導致的短視行為。
東吳因權臣更迭頻繁導致戰略搖擺,社交餐飲若只追求短期流量而忽視產品本質和組織建設,也終將被市場淘汰。最近五年,餐飲特色品牌的超低存活率就足以證明這點!
2025年以后消費更趨理性,消費頻次和客單價的雙重下滑,倒逼餐飲品牌回歸質價比競爭,“短線經營” 不等于“投機經營”,而應如孫權晚年仍堅持“聯蜀抗曹”戰略底線,在創新中保持品質根基;品類融合也不應是簡單堆砌,而要如周瑜火燒赤壁般,精準把握消費心理,通過“燒烤+酒吧” “火鍋+甜品”等有機結合創造新價值。
餐飲老店要破解“蜀漢北伐之困”——轉型中的文化失真與資源消耗。
諸葛亮六出祁山的行為,雖精神可嘉卻消耗巨大,餐飲老店轉型同樣面臨類似風險。
老店轉型成功的關鍵,在于找到傳統與現代的平衡點:如何通過數字化系統精準區分老客,并做差異化服務,借情感優勢提升復購率;如何精準把握本地年輕客群的喜好變化,以更好吸引年輕客群到店消費。如果能有效觸達外地游客群體,能將自家門店作為打卡點,則要如蜀漢經營益州般深耕細分市場,通過“小而美”的精致化運營,在不到10%的小份額市場中實現高質量生存。
中國餐飲的三分天下不是簡單的市場劃分,而是基于消費需求多元化、運營能力差異化形成的戰略平衡:剛需快餐解決“飽腹需求”,是行業的穩定器;社交餐飲滿足“社交需求”,是行業的活力源;餐飲老店承載“情感需求”,是行業的文化根。這三大板塊如同鼎之三足,共同支撐起5.5萬億元的餐飲市場。
對于當下迷茫的餐飲從業者而言,認清自身所處的戰略位置至關重要,正如諸葛亮在《隆中對》中強調的“知己知彼,百戰不殆”,唯有明確自身戰略定位,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到生存發展之道。
如果你身處剛需快餐賽道,那么要思考的是,你是創建一個需要追求規模化的連鎖品牌?還是直接加入一個已經規模化的連鎖品牌?如果是前者,要深度評估自身在數字化、供應鏈、團隊深度等方面的實力,踐行“微利經營”,這就是遵循“天時”。
如果你是社交餐飲的創業者,必須永遠保持思維的開放性和行為的敏捷度,密切關注年輕消費群的喜好,做到與年輕人的消費需求同頻,并且具備圍繞需求快速創新的魄力和能力,要具備清晰的經營思路:該當網紅就要當網紅,該求速度就要求速度,核心是“短線經營”,這是遵循“地利”。
如果你擁有一家餐飲老店,則首先要解放思想,必須清晰地知道,老客只是根基,必須動態保持本地年輕群體和外地游客群體的消費占比,而吸引這三類客群的根基,方法就是梳理并提煉自身文化優勢,追根朔源,找一個“漢室祖宗”,讓每個時代的消費者都產生文化認同和情感認同,核心是“適應性經營”,這是遵循“人和”。
餐飲是一個正態分布的行業,中國餐飲的未來,永遠不可能出現某個品牌一統天下的現實情況,但可能會相互滲透與融合,比如“連鎖品牌+文化IP”的雜交模式,既有連鎖化的效率優勢,又有老店的文化底蘊;比如“社交場景+情感體驗” 的創新形態,既滿足即時社交需求,又提供持久情感連接。
當連鎖品牌注入文化內涵,當社交餐飲沉淀情感價值,當老店擁抱現代經營,中國餐飲才能真正實現從“大而全”到“精而強”的質變,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同時,創造出獨特的商業文明與文化價值。這正是我們從三國智慧中可以汲取的餐飲戰略之道。